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一版

谱好人才“三部曲” 乡村振兴奏乐章

 2022/04/25/ 21:40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张尚梅

  他叫徐昌林,通过指导甘肃武威兴旺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武威市兴东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等离子切割器、激光切割机等先进制造设备,有力提高了农机制造水平。

  他叫白生才,33年爬沙丘、走戈壁、下田间,探索总结出了双眉式稻草方格和粘土、尼龙网等十几种治沙新技术,累计指导完成沙漠治理59万亩。

  还有他、她、他们……

  是什么让他们耕耘田间地头、矢志不渝?如何让更多的乡村产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武威市的答案坚定而有力:人才激荡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始终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突出位置,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在党建引领、集聚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谱好“三部曲”,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谱好党建引领“主题曲”,打造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天祝县发挥组织优势,架起“社会+岗位+满意度”的广角“聚光灯”,在基层历练和解忧纾困中识别“千里马”,在实干担当中寻出“领头雁”,让年轻干部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奋楫扬帆、再创新功。坚持每年从县直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主抓或分管乡村振兴工作。有计划地选派县级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切实让挂职、任职成为磨练意志、提高能力的大课堂,也为挂职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大舞台。2021年,民勤县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的46.9岁下降到目前的40.8岁,99%的村书记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以“党建+人才”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

  制定制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推动者、振兴乡村的实践者和农民增收的助力者,各县区想策略、出实招,不遗余力。

  我市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市委研究出台《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的意见》《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采取“四个一批”方式,打造强有力的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202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全市新调整配备村党组织书记1049人,平均年龄39.2岁,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1031人,占98%。大力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体培训行动计划,按照市级示范培训、县区普遍培训、基层兜底培训模式,全员轮训村党支部书记。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五年行动,联合甘肃农业大学与武威职业学院合作办学,2021年首批录取村干部385名。建立农村干部培养锻炼制度,每年从市、县区直单位选派4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主抓或分管乡村振兴工作,每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均有1名挂职干部。

  “乡村呼唤人才,乡村磨砺人才,乡村成就人才,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一定能积极助力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说。

  谱好内培外引“协奏曲”,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当别人的微信朋友圈晒美食、晒美景的时候,他的朋友圈是这样的:一棚长势喜人的人参果,配着“享受快乐的证据,或是一地葱茏的蔬菜”这样的文案,写着“春风十里,不是谷雨萌芽的你”这样纯粹的文字。

  晚春的太阳已经炙热了,于海利一边抬起胳膊擦去脸上的汗水,一边指导农户进行水肥调配,还要不时察看滴灌效果。

  于海利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2015年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到武威工作,现为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近年来,他从攻克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所需关键技术出发,开展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工作。组织实施了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武威市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科研项目,累计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3000人(次)。

  我市向县区下放引才权限,鼓励县区大力引进人才,2017年以来,各县区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88名,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实施“天马英才”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30名基层骨干技术人才到市直单位研修学习,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探索推行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已评审认定67名,有效激发了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城市医生、教师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从2022年开始,全市每年组织100名城市医生、50名城市教师下沉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技术服务,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在能力提升方面,我市打造10个市级“天马名师”工作室,不间断对乡村中青年教师开展培训。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累计向县区选派、招聘、培养文化工作者818名,拨付专项经费1572万元,助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组建“4+2+1”产业培育科技服务体系,精准选派175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进百企入千户”科技服务活动290场(次),建成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6个,培训农牧民14.88万人(次),实现全市93个乡镇科技服务全覆盖。

  谱好近悦远来“交响曲”,涵养人才发展“优质生态”

  叶归根,凤还巢。总有一种情愫,吸引着各类人才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

  我市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拴心留人”的有力抓手,出台《武威市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武威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等“1+6”人才政策体系以及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科技特派员管理等10多项制度办法文件,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破除束缚人才下乡进村的障碍,让人才在乡村大地尽展其才。

  同时,落实引进人才待遇,4个县区累计建成“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03套,为符合政策条件的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办理了子女自愿入学、配偶调配安置等手续。严格落实基层干部福利待遇,通过租房补贴、改扩建富余校舍等方式,满足教师住房需求。及时为新聘村医购买养老保险,每月对村医定额补助300至400元。放宽基层招聘事业单位人员专业和学历标准,优先招聘“乡土”人才。落实推广中小学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做法,激励人才沉下去、留下来,助力乡村振兴。定期走访慰问基层专家人才,深度挖掘基层人才先进事迹,对15名在县区工作的市级领军人才进行全面报道宣传,进一步激发专家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工作热情。“现在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感、荣誉感、获得感,让我们坚定了扎根乡村的选择。”引进回乡的“熊猫”都这样说。

  推动机制创新,为乡村人才振兴“保驾护航”;拓宽招引渠道,为乡村人才集聚“造血输氧”;丰富培育载体,为乡村人才成长“浇水施肥”;注重激励引导,为乡村人才发展“筑基搭台”……一条条干货满满的政策“大礼包”、一场场实打实的教育培训,一张张亮闪闪的人才认定书,让乡村振兴产业人才信心更足、干劲倍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