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一版

两位中国好人的绿色梦

 2021/10/11/ 19:18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 孙煜东

  “你是孙老师吧?”一位身体强健、精神矍铄的老人欣喜地握住另一位老人的手问道。

  “你是?”

  “我是原古浪县永丰滩供销社服务部的小郭啊,1974年,那时候你经常来土门给我父辈和老乡们拍压沙照片,你当时也是年轻小伙子呢。”

  “噢,想起来了,你就是郭万刚啊,我还到你们服务部去歇脚吃过几次饭呢。”孙寿岭惊喜地说道。

  今年9月11日,在武威市组织的“2021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活动”现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70岁的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和80岁高龄的西夏文化专家孙寿岭在相隔近40年后重逢,同时荣登“中国好人榜”的两位老人一见如故,紧握双手,激动不已。

  回忆治沙岁月

  打开话匣子,两位老人共叙艰辛的压沙岁月和时代变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是古浪县永丰滩最早的护林员之一,也是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那时,六位年近半百的老人,立下治沙誓言,投身茫茫沙海,以愚公移山精神,与黄沙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人,他亲历和见证了父辈们矢志不渝、不畏险阻的治沙历程。

  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古浪县文化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孙寿岭,同时又是《甘肃日报》的通讯员,在做文物普查时,他经常来到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土门、大靖、裴家营等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浪人民“战风沙、斗荒漠、锁黄龙”的伟大壮举。

  上世纪70年代,古浪土门群众治沙造林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孙寿岭的镜头里,这里的群众治沙积极性非常高,在治沙队伍中,涌现出了“铁姑娘队”、“七老人护林队”、胡廷辉模范护林员等典型。

  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一页页历史画卷展现开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老师你经常迎着风沙,在沙漠拍摄我父亲他们压沙植树的场景,有时候风沙大,没办法拍,你就到我工作的供销社服务部来歇脚,简单吃点鸡蛋面片,每次你都要放下1元钱的伙食费,等风沙停了,你又背起相机走进了茫茫沙海。”郭万刚高兴地回忆着当年的场景。

  “那时候你20岁左右,想想你父辈们治沙的那个年代,真是无比艰辛和困难,风沙肆虐,睡的是地窝,喝的是沙子拌汤,大风来了钻进地窝躲一躲,风沙过后,个个灰头土脸,揉揉眼睛,继续扛起铁锨压沙植树,真是了不起。那个时候,种活一棵草可是真难啊,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拍到满地绿色的八步沙。”孙寿岭边用手比划着,边回忆道。

  两位老人回忆最多的就是风沙漫天的那些年,沙漠中大风刮起时寸步难行,地窝是治沙群众躲避风沙的最好“避难所”,条件虽艰苦恶劣,但古浪八步沙群众并没有被风沙吓倒,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定不移地压沙植绿。

  “是啊,那时候风沙多,随时都会刮起大风。记得是1975年,县上预报说有十级大风,风沙过后你的相机里钻了沙子,一回到我们服务部,你就一头扑进被窝里赶快换取胶卷、清理相机内的沙子,生怕胶卷曝光,那可一天的功夫就白费了。”郭万刚说到这里,两位老人仰面大笑。

  “现在古浪的风沙很少了吧,漫天黄沙的日子也见不到了,这都是你和你的父辈们几代治沙人压沙、种树,给子孙后代送来的福分啊!”孙寿岭欣慰地说。

  回忆就是回顾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最好见证。每每的回忆,总能让人们汲取到战天斗地的强大精神力量。

  见证艰辛历程

  一位是用铁锹植绿治沙,一位是用镜头记录历史——

  在孙寿岭老人家中,还保存着一些泛黄的黑白照片,依然能从中清晰地看到古浪人民压沙植绿的火热场景,每一幅照片都是治沙群众在与沙漠较量、与沙漠战斗的时代印记。空闲时,孙寿岭老人总是翻开相册细细抚摸,戴着老花镜看看当年干部群众压沙的每一个场景,那一幅幅照片记录的人们齐心协力、勇战沙海的动人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与郭万刚的重逢,让孙寿岭老人心潮澎湃,再去八步沙看看,成了他的新心愿。9月20日,中秋节前一天,孙寿岭老人再次来到了阔别40多年的八步沙,与郭万刚再次见面,参观了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后,又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内,长时间驻足在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开沟压沙的大幅照片前,激动不已。

  “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了那么多古浪土门群众治沙压沙的照片,都是压沙大军奋战黄沙漫漫,心想,什么时候才能拍到满目绿色啊。今天,一路走来,一路看过,已经找不到40多年前的一个个黄色沙丘,曾经踏着走过的黄沙,如今已被绿色浸染,这不就是我40多年前梦想和盼望的吗?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世界终于实现了,现在这里真是绿水青山啊!”孙寿岭感慨万千。

  孙寿岭老人来到八步沙林场,还特意为郭万刚带了一张保存了40多年的黑白照片。照片中,有几个人身背麦草、肩扛铁锹走在沙丘脊梁间的背影让郭万刚格外熟悉,看到这张照片,郭万刚激动不已,这不就是父辈们走进沙海压沙植绿的场景嘛。两位老人深情地看着照片,彷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治沙现场。

  肩扛、人背、驴驮、骆驼拉,是当年治沙人运输麦草和植被的主要方式。这些治沙人的背影,正是当年古浪台子村人民治沙的一个缩影。

  照片见证了历史。在孙寿岭老人保存的黑白底片中,几个底片袋上写有“六步沙”、“七步沙”。孙寿岭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八步沙就叫六步沙,七十年代又叫七步沙,到了八十年代才叫八步沙,随着地名不断变化,这也反映出通过古浪人民坚持不懈地治沙,取得了沙退人进、绿增沙减,沙漠离人们越来越远的巨大成果。

  实现绿色之梦

  一部八步沙的治沙史,就是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英雄史——

  现在郭万刚早已接过父亲的铁锹,成为八步沙林场的场长。如今,他的侄子郭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三代治沙人都是一个愿望,让八步沙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19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实现绿色梦想,这不仅是六个人的故事,更是几代人的梦想。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褒奖了“六老汉”当代愚公、时代楷模精神,强调要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2019年,武威市将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确定为新时代武威精神,成为武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如今,八步沙林场由原来的几万亩沙丘,发展到现在的40多万亩绿地,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美好的绿色愿望,孙寿岭老人用手中的相机拍下的古浪人民不畏艰险向沙漠进军的照片,成为了时代印记。

  植下一片绿水青山,记录一块绿色崛起。同一个愿望,不同的方式,两位中国好人的绿色之梦正在实现。

  在相互告别前,孙寿岭和郭万刚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前合照留影,背后则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