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三版

凉州:滴水在指尖 节水在瞬间

 2021/09/27/ 18:27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王瑾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

  近年来,凉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民动员打响节水行动攻坚战,走出了一条水资源短缺地区高效节水之路。2020年,凉州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区,石羊河创建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示范河湖。

  行走在凉州大地,一条条水渠纵横交织在广陌田野,一片片覆盖着地膜的农田望不到边,一排排滴灌设施在地膜下向远处延伸。

  凉州区建立了领导、宣传、监管、融资“四项机制”,保障国家节水行动有序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水务抓总、行业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开展节水“四进”活动的宣传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公众监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

  水价改革和水管体制改革,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关键举措。凉州区点上着眼、面上发力,全面激发节水活力。将城乡居民、非居民、特种行业用水价格调整为每方2.25元、3.4元、18元,实现城乡同价供水。农业用水实行“两部制”水价,基本水费每亩2元,计量水价地表水每方0.21元、地下水0.09元。同时,推行分类水价和分档水价,以水价倒逼群众用水观念和发展理念转变。

  探索建立了明晰水权、审批水量、精细管水、过程监管、水权交易“五位一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区政府、灌区、镇、用水户协会、用水小组五级水权分配机制,将水权逐级明晰到17.48万用水户,核发实名制水权证。按照“户申请、组汇总、协会核实、镇审核、灌区确认、用水户缴费取水”的程序,逐级严格审批水权,做到先申请、后审批,先缴费、再供水,逐级规范了取用水行为。

  合理利用水资源,精细化管水十分重要。近年来,凉州区将农业用水分作物、分轮次登记核算,河水灌区2237处斗口全部配套量水堰,做到干、支、斗、农、田水量“五对口”;井水灌区4786眼机井全部安装智能化计量设施,做到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水务局、镇政府、水管单位对供用水过程实行“三方核查”,杜绝违规取水。实行网格化管理,确定550名网格水管员,灌溉期间24小时跟水服务,维持供用水秩序。水务部门对水权使用进行年初预算、分阶段审计、年终决算,确保用水总量不突破。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搭建各层级水权交易平台,2019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水权交易382起,交易水量989万立方米,实现了水资源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

  滴水在指尖、节水在瞬间。凉州区以农业、工业、城镇三大重点领域节水为重点,三管齐下,带动全社会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益。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培育“10+N”优势特色产业,在确保120万亩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种植瓜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26万亩,2021年单方水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3.5元。推广节水技术,集中连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推广高效节水技术面积110万亩,全区灌溉水利用率达67%,年可节水8800万立方米。提升调配能力,累计改建干支渠道135公里,渠系水利用率提高了21%。

  坚持重点企业抓规范、园区企业抓提升、规上企业抓示范,对年取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51户重点用水企业,实行用水三级计量考核。对凉州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快节水、中水回用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对100户规上工业企业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开展企业水效领跑行动,武威热电、青啤、达利公司被评为甘肃省节水型企业。

  加强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做好改造供水管网、强化再生水回用、推广节水器具“三篇文章”,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2.5公里、排水管网24.69公里,更新智能水表2.25万户,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建成再生水回用管网56公里,天马湖等公园补水、城区绿化、道路清扫等全部使用再生水;城区园林绿化推广应用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备,机关企事业单位、老旧小区进行节水器具换装,城镇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

  展望未来,凉州区将全面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持续巩固提升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力打好国家节水行动攻坚战、持久战,推动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