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一版

八步沙林场:久久为功建设美丽武威

 2021/07/19/ 18:40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张婷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同年11月,八步沙林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八步沙林场荣获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

  八步沙人牢记嘱托,坚持把治沙造林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创新模式,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统筹推动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之变、产业经济之变。

  科学防沙治沙 

  全力守护美丽家园

  八步沙林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以八步沙林区为中心,5年内新增沙地生态植被修复7万公顷,沙产业经济林86.67公顷,示范基地2267公顷,八步沙区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60%以上。扩大压沙造林规模,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省级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项目,在甘蒙省界、黄花滩移民区等风沙前沿和重点风沙口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

  探索推行“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建成全民义务植树网,实施柯尼卡美能达造林绿化、“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完成梭梭、花棒混交林为主的治沙造林4.2万亩。设立“治沙捐助基金”专户,接受社会各界爱心捐助,完成公益林1350亩。加大造林管护力度,坚持“封、造、管”并举原则,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治理模式,促进植被更新,新增封沙育林草11.4万亩。

  注重产业培育   

  实现治沙增收两不误

  发展林下经济,利用八步沙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在林区建成土鸡养殖基地,创建了 “八步沙溜达鸡”有机绿色品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流转黄花滩移民区沙化土地1.25万亩,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梭梭接种肉苁蓉。组建八步沙金硕香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合作社、绿洲生态移民产业专业合作社,对移民区日光温室基地统一种植、管理、销售,提高经营收益。2020年,移民区蔬菜产量达到7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

  注重品牌打造,打造了 “八步沙”牛、羊、鸡、肉苁蓉、枸杞、蔬菜等6个区域品牌,带动全县持续发展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丝路寒旱农业。全县建成日光温室1.5万座3万亩、养殖暖棚19.37万座1162.8万平方米,蔬菜产量达到55万吨,牛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8.4万头、224.6万只、228.1万只,其中羊存栏量跃居全省前列。

  挖掘优势资源   

  构建生态旅游新模式

  利用古浪战役纪念馆和“八步沙”治沙纪念馆,开发治沙体验基地,策划推出“八步沙”旅游精品线路2条。2019年以来,八步沙林场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学习参观干部群众约6200批次1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40万元。打造“两山”基地,实施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将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大漠绿洲生态旅游文化影视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有机串联,集中打造集“两山”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展示、党性教育、生态研学、绿洲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目前,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停车场、集散广场、林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赴国家林草局、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家部委、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兄弟省市和全省各市州宣讲100多场次,近10万人聆听了报告。 深入挖掘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故事,创作以”八步沙”为素材的文创产品8种,纪实文学《筑梦八步沙》出版发行,电影《八步沙》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电视剧《绿色誓言》开拍,预计年内展播,“八步沙”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创新发展机制

  推动林场可持续发展

  治沙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这条路,除了艰辛,关键之处,莫过于如何持续发展。

  八步沙林场打破原有家庭联户式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成立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推动林场可持续发展。林场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2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000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万多元,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目标。

  通过落实治沙人社会保障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林场职工由原来的6名增加到25名,其中大学生3名。林场每年可带动周边800多名群众通过压沙造林人均实现稳定增收1.2万元以上。林场在不断总结治沙经验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八步沙建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个防沙治沙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治沙新模式,解决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治沙模式已由原来的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发展到现在的“网格状双眉式”“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模式,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有益借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