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三版

武威市推进“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建设纪实

 2019/12/18/ 20:11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马开良 甘曜毓

特色产业引领脱贫路

——我市推进“三大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马开良 甘曜毓

  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

  我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区之一。近年来,全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扶贫产业培育,从各个县区、乡镇、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突出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点亮了贫困户的新希望,初步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目前,全市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藜麦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87.14万亩。今年前三季度,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375个,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2.49亿元。新建戈壁农业0.36万亩,累计建成2.27万亩……全市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扶贫产业集群,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渠道。

  两年多来,有近6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逐渐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逐步形成了“每个产业后面都有骨干企业,企业后面都有合作社,合作社后面都有能人,能人后面都有群众”的脱贫攻坚新格局。

天祝县德青源金鸡产业园蛋鸡区厂房。

  龙头带动显优势

  12月5日,在位于天祝县金强河畔的德青源金鸡产业园蛋鸡区门口,两辆冷链物流集装箱卡车正在等候装车。生产经理孙宝福介绍,蛋鸡三区自今年9月投产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运输车辆排队装车发往北京总部或广州、四川、贵州等地,进入11月,鸡蛋销售已经供不应求。

  走进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十几名工人正有序作业。一枚枚鸡蛋在传输带上整齐排列,“各就各位”进入蛋托。孙宝福介绍,蛋鸡三区只有一条包装线,每天大约有30万枚鸡蛋包装后外销,车间内用工全部是天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月16日,第二批30万只青年鸡已投入青年鸡区,到明年2月,第二批青年鸡将全部产蛋,届时,蛋鸡一区、二区将全部投产,用工量将大幅增加,公司近期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及早着手应聘工人。

  大力强化企农联动。我市抓好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加快构建有利于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积极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订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带动到户,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我们这里每天要有40吨新鲜蔬菜直达香港。”当记者在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见到园区负责人许尔财时,他正指挥村民往供港蔬菜专车上装载各类新鲜蔬菜。

  村民们熟练地将蔬菜挑拣、分类、称重,整齐地码在特制的塑料箱内,使蔬菜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品质。从民勤到香港,借助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10多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作为全省少有的供港蔬菜中心,苏武农业所属的民勤县腾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市坚持“外引”与“自建”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德青源、康美、纯洁高原等一批带贫能力强、辐射面广的扶贫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建设了一批以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为主要模式的国有农业发展公司。

  同时,我市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一个重点,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9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2家。

  合作社架致富桥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能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天祝县安远镇地处乌鞘岭北麓,气候冷凉湿润,土壤有机质丰富,特别适于中药材的生长。全镇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目前已发展中药材产业7800亩。

  2017年8月,由安远村3户村民联合成立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有效利用粮食局粮库的基础上修建生产车间、烘干房、晾晒棚、办公用房、原料及包装和辅料仓库。“合作社现在年可加工中藏药材400吨以上,实现净利润120万元,并创造长期就业岗位50余个。”合作社负责人寇志刚说,今年该合作社种植中藏药材达到570亩,吸纳周边贫困人口务工1800余人(次),切实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经济收入。

  福自林中出,寿从鸡中来。古浪县通过前期考察,抢抓“鸡”遇,从湖南衡阳市引进5000只“芙蓉凰”长寿鸡,投产在古浪县富农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中养殖,逐步实现养殖规模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我市把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在扩大“量”的同时提高“质”,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7259家。

天祝德青源金鸡产业园蛋鸡区,工人分装鸡蛋。

  品牌品质双提升

  乘着产业扶贫的快车,我市品牌农产品量质齐升、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武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在凉州区松树镇南河村投资40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全钢架日光温室307座,种植“黑香妃”“红宝石”等6个鲜食葡萄品种,着力推广打造“西凉仙紫”品牌。该品牌今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二十届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公司总经理汪玉梅说:“我们打的就是‘绿色牌’,展会上所有尝过我们产品的客商都评价比较高。这都源自武威产出的葡萄品质是数一数二的。”

  品牌价值提升离不开文化内涵。智信达公司为了提升“西凉仙紫”的品牌价值,聘请专业文化公司参与品牌设计,把凉州文化与品牌建设有机衔接,把武威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巧妙融合,在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的同时,大力宣传武威,提升武威知名度。“我是山东人,来武威种葡萄,除武威特有的自然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这里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大做亮一个品牌,关键是看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武威深厚的文化为我们做支撑,我相信‘西凉仙紫’的品牌将越来越响亮。”汪玉梅说。

  品牌强则农业强,品牌兴则农业兴。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发展,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了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品牌。今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2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28个,真正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

天祝县永成养殖专业合作社牦牛养殖区一角。

  能人引领产业兴

  有人说,农村经济就是能人经济。农村能人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技之长和经济优势,能更精准地帮助贫困户选择脱贫项目,更容易产生带动效应。

  在天祝县安远镇有个致富能人,他叫牟永成。从2012年开始,他瞄准国家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进行天祝白牦牛规模化育肥。

  用活扶贫资金,“一洼水”也能变成“一眼泉”。牟永成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到户产业资金入股、雇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带动当地16户贫困户脱贫。

  今年,养了十几年牦牛的牟永成,看到了另一个“商机”,抓住政策支持,流转承包了500亩地种植藜麦,秋季收了65吨,而且藜麦秸秆富含高蛋白,是喂牦牛的好饲料。

  有牟永成这样的能人带动,最大的收益者是当地贫困群众。从藜麦出苗后的锄草到收割,大批的贫困群众忙碌在地里,成了能人大户的雇工。牟永成今年仅用工工资开支就达13万元之多。“能干事、敢干事,还是国家政策好。”牟永成说,当地农户种植的藜麦,全部都有农业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今后,他还会探索种养结合的方式,争取合作社收益最大化,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凉州区古城镇小河村“80后”小伙王洋在外闯荡多年,2017年他借着支持发展养殖业的政策东风,承包了30亩老果园搞起林下养殖,养起了五黑乌骨鸡。

  在王洋的鸡场,记者看到2万多只一身乌黑的乌骨鸡悠闲地觅食。王洋介绍,乌骨鸡包括内脏都是黑色,但产的鸡蛋却是绿壳,市场上一枚就能卖到1元。价格如此高是因为绿壳鸡蛋蛋清粘稠、蛋黄大,胆固醇含量比普通鸡蛋低很多,而且没有腥味。

  今年,眼界宽、思想活的王洋注册了“陇旺河”商标,设计了特色礼品包装,并开了一家直营店和淘宝网店,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将绿壳鸡蛋销往全国各地。“这两年,我是自己做市场、打销路,申报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最后的评审阶段,等拿到证书,我就有了带动其他农户发展的底气。”王洋计划明年再扩大规模,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免费提供鸡苗,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最终由他收购外销。

  发挥能人帮带作用,让贫困户“借船出海”。当前,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像牟永成、王洋这样的能人带头人越来越多,他们已成为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扎根贫困地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甘肃甄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晾晒栀子面。

  产业花开富万家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主动发展、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听说蘑菇种植投资少、风险小,经过考察研究,今年10月,民勤县夹河镇国栋村村民王培华引进了1万个菌棒,尝试种植温室大棚蘑菇。王培华告诉记者,他们村有100多座温室大棚,但是没有种过菌类,全部种植的是西红柿、韭菜这些常规的品种,今年试验种植蘑菇成功,他还想把另外一座温室大棚也用来种植蘑菇。

  王培华试种植的首批大棚蘑菇获得成功,吸引了周边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请教种植技术。他还要带领身边的村民一起种植蘑菇,扩大规模,形成蘑菇产业,让这一朵朵小蘑菇成为乡亲们小康路上的“致富伞”。

  穿行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远处的山峦上闪着雪影,季节的寒冷却挡不住群众脸上的笑容。翻过高坡,极目眺望,万亩戈壁滩上波光粼粼,成片的温室覆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黄花滩万亩戈壁处处有产业,处处有发展。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曾经家住干城乡大鱼村,他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过去的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老百姓种着几亩地,收入只能糊口,想都不敢想会有今天人人住新房、家家有产业的好日子。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支持。”何振田激动地说。今年11月,大鱼村退出贫困村名单,这一喜讯鼓舞着何振田:“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是最可靠、最持久、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今后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如今,房子漂亮了、产业增多了、腰包鼓起了……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扶贫干部在下头使劲推一把,古浪县的贫困户在中间正铆足劲地向前奔。

  产业接地气,增收步子稳。一系列对症下药、分类施策的精准扶贫产业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夯实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产业扶贫基础。

  就近就业幸福多

  产业兴旺,就业收入跟着兴旺。对于贫困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需要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扶贫车间”引导企业把一些劳动密集、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生产环节和工序搬到“车间”或放到农户家里,吸引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致富。

  甘肃甄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来自古浪县绿洲生态小城镇的女工张志花熟练地捏着栀子面。“每天在家门口就有班上,工作时间灵活,还方便照顾小孩。”言语间,张志花显得踏实又从容。“我们的工作是计件算工资的,上班时间比较自由,家里有事报告一声就可以回去照顾家里了。”

  位于黄花滩移民新区腹地的黄花滩镇扶贫产业园,目前已引进古浪龙福绣服装有限公司、甘肃甄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肃沙洲城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满负荷运营,可吸纳周边劳动力200人以上,人均可实现年劳务收入2万多元。

  “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路上有奔头。近年来,古浪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利用集体闲置资产,依托骨干企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共认定“扶贫车间”40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97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