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二版

凉州区:以旧换新,乐了农户美了环境

 2019/12/10/ 18:24 来源:武威日报

  废旧地膜变宝贝 净化环境促增收本报记者范武平 刘爱萍

  “以前废旧地膜不值钱,秋收过后无心收拾,扔在田里随风刮,房前屋后、地头树梢到处都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11月26日,凉州区张义镇澄新村一组村民李文盛在收购点交了废旧地膜,排队换取新地膜时告诉记者,“现在政府、企业参与收购、兑换废旧地膜,废弃的垃圾变成了钱,咱农民打心底高兴。”

以旧换新,乐了农户美了环境

  “刘生成380公斤,王学莲550公斤……”这几天,凉州区发放镇在马儿村二组的汇源农膜加工厂设立了废旧地膜回收点,前来交售废旧地膜的农户排成长队,登记、称重、卸载,现场井然有序,一片繁忙。

  今年,凉州区以新旧地膜兑换再利用为手段,进一步增强群众自觉捡拾废旧地膜积极性,逐步健全“农户捡拾交售、收购网点回收、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运行体系,提升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水平,有效防治地膜残留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吉生成说:“通过‘以旧换新’方式,带动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使全区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 

  在民勤县西渠镇幸福村一社废旧地膜回收点,村民李延清拿到了兑换的新地膜。“以前废旧地膜堆在路边、渠沟里,刮风时满天飞,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现在好了,村里设了废旧地膜回收点,真的没想到,废旧地膜还能卖钱。”据了解,该县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网点220个,已培育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性企业8家。

  寒冬时节,行走在凉州、民勤的乡村田野,往日随风乱舞的废旧地膜如今已难觅踪迹,困扰农村多年的废旧地膜问题已得到有效治理和解决。

  回收利用,让垃圾变废为宝

  在凉州区汇源农膜加工厂记者看到,废旧地膜经输送带进入破碎机后,开始冲洗揉搓、粉碎甩干,旋即被输送至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淬后,废旧地膜“变身”再生颗粒,从而实现了回收再利用。该厂厂长蒋铅生告诉记者,厂里以废旧地膜为原料生产的复合型井盖,代替了钢铁产品,具有机械强度高、耐碱耐寒耐热、防滑性好、承载力强等特点,既环保又安全。

  走进民勤县威瑞环保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废旧地膜等再生资源生产的新型环保卫生间、复合型木塑板、复合组装式检查井、PE穿线管等产品美观、实用、价廉。“以废旧地膜、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的复合型木塑板材,兼有塑料和木材两种材料的性能优点,产品不需油漆,不污染环境,不易腐蚀,可回收再利用,宜于室外、露天日晒雨淋的场所大量使用。”公司董事长许开强说。

  机械捡拾,让回收不再难

  一台拖拉机“突突突”地在田地里来回作业,一会工夫,地里残留的地膜被捡拾干净,这是记者在民勤县收成镇丰庆村看到的一幕,这灵便的机器就是杆齿式废膜捡拾机。

  目前,我市废旧地膜回收仍以人工为主,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门从地膜的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并结合不同作物覆膜栽培的特点,不断改进完善机具性能,逐步提高废旧地膜捡拾的作业质量和水平,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机械支撑。

  “今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234万亩,采用人工回收只能解决地表残膜,无法回收耕作层的残膜,劳动强度大,而机械回收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收净率高,还具有一定的松土功能。”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站工程师陈恩祥告诉记者,将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废旧地膜捡拾、回收、兑换长效机制,加大新型地膜捡拾机械的示范推广,探索建立从农膜供应到机械化铺膜到机械化捡拾回收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