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三版

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2019/11/06/ 18:53 来源:武威日报

  扶贫车间促脱贫

本报记者(右)在扶贫车间采访。

隆措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工人在缝制藏服。

  本报记者李萍 孙丽娟 尚禾

  11月4日,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

  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的隆措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里,十几名当地妇女正在忙碌着,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一件件美丽的藏族服饰很快在她们手中缝制完成。“自从村上成立扶贫车间后,我们也可以上班挣工资了。”说起扶贫车间,马玉兰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现在的她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不仅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能贴补家用,可谓两全其美。     

  在天堂村,像马玉兰这样的贫困户因扶贫车间的兴起,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隆措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主要从事以藏族服饰为主的民族服装饰品加工、批发及零售,日生产量达100余件,产品远销新疆、西藏、四川、青海、陕西等地。        

  陇措是扶贫车间的老板娘,也是本地村民,曾在青海西宁长期从事民族服饰加工生产。今年,在镇党委惠民政策号召下,她返乡成立扶贫车间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为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提供平台。

  天堂镇天堂社区党支部书记汪全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天堂镇紧密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成立扶贫车间,带动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让群众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生活。

  “上岗前,有专业技术人员为我们免费培训,我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缝衣技巧,不会的再跟上车间里的老师们学呗。”陈玉莲一边操作着缝纫机,一边向记者分享着工作体会。       

  目前,扶贫车间有员工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人,经过统一组织培训后正式上岗。培训期间,扶贫车间给学员统一提供食宿,每人每月享受1500元生活补助。    

  车间本是个工业概念。然而,在天堂村它却成了勤劳致富的代名词。“扶贫车间让昔日‘农忙围着田头转、农闲守着牌桌转’的村民,变成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技术工人。”汪全海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受益,逐步脱贫。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