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三版

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2019/11/06/ 18:53 来源:武威日报

  美丽乡村气象新

本报记者(左)在新民居示范点采访。

  本报记者杨鹏元 通讯员高素云

  深秋时节,走进凉州区清水镇苏邓村八组,只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居墙壁粉刷一新,水泥路取代了过去的砂石路,串联起了整个村落,巷道内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一个个粮仓排列有序,金灿灿的玉米映照着丰收的喜悦……

  来到村民王雪萍的家里,不大的庭院被女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房间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苏邓村党支部书记魏小峰告诉记者,以前的苏邓村也是家家户户门口堆着草垛,巷道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这样的变化,是大家不遗余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清水镇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下决心改善人居环境,尤其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镇党委把牢主题教育“为民服务解难题”方向,主动作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铆足干劲推动乡村治理,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清水镇编制10个村庄规划,制定《清水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美化、绿化、亮化、硬化,改水、改电、改厕、改炕、改厨,提升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四化、五改、一提升”工作目标,并组织镇村组干部逐组逐户走访宣传,做足做实群众思想工作,打消群众疑虑,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

  “我们坚持示范带动,以健康、卫生、宜居为出发点,打造苏邓村八组新民居示范点,引导动员群众自主改造自家院落,村庄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积极性被持续激发。”镇党委书记陈彬德向记者介绍,目前全镇38个组集中打造的30个示范点已开工建设,完成道路硬化11.4公里,人饮管网入户1.4万米,农电线路改造1.8万米,墙体外立面改造8.8万平方米,青(红)砖压顶2.5万米,院墙加固68户3200平方米。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关键。村庄美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没有稳定的收入,依然很难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对此,清水镇立足主题教育有成效这一硬指标,着力做强做大精品产业,促进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该镇紧扣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种苗产业,引进辣椒、茄子、黄瓜等新品种60多个,销往三县一区30多个乡镇,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扩大。引导群众树立技术与收益成正比的种植观念,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主导产业,种植需求大、供应急、产量高的蔬菜新品种,全镇2967座4771亩设施蔬菜大棚种植了以茄子、黄瓜、西瓜、架豆、西红柿、食用菌为主的精细蔬菜,使种植的蔬菜更加贴近市场、直通市场,成为“大美清水”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蔬菜种植富农家

工人在民勤县苏武供港蔬菜基地采摘菜心。

  本报记者王瑾 韩筱蓓 董丽俊见习记者张婷       

  秋光正好时,民勤县苏武镇羊路村供港蔬菜基地里一片青绿,工人们正忙着收割、入筐……一颗颗整齐摆放的菜心颜色鲜亮,村民们脸上掩饰不住喜悦。

  “每年可种植4茬,亩产2000公斤,全程采用有机肥料,并配套精量播种、节水喷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生产的蔬菜品质好、口感佳,很受消费者欢迎。”基地负责人许尔财介绍,“自供港蔬菜基地成立以来,以绿色有机为发展方向,主要种植菜心、芥蓝等适宜民勤种植的绿叶类特色蔬菜。”

  为了保证蔬菜足够新鲜,采摘收割后的蔬菜都会立刻送入冷库。“新鲜蔬菜放进冷库是必经的程序。冷库温度常年保持2—4℃,所有供港蔬菜要先在这里冷藏6个小时以上,目的是让菜休眠。”打开冷库厚厚的铁门,许尔财把记者引了进去,一阵凉意扑面而来。透过薄薄的寒雾,只见一个个装得满满的泡沫保鲜箱整齐码放,里面的菜心鲜嫩饱满,看上去就和刚从田间摘回来一样。

  “蔬菜通过冷链物流一路跋涉,30多个小时就能抵达香港市场。” 许尔财说。

  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引进多家粤港企业共同投资合作,在苏武镇羊路村流转土地,吸引群众以土地入股,参与蔬菜基地建设,现已建成5000多亩供港蔬菜基地,带动周边农户320户从事供港蔬菜种植,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姜金文是羊路村八组的村民,和村里很多人一样,除了流转土地,他们还在基地找到了工作。他们中很多人以前都在外务工,自从蔬菜基地建成后,大家纷纷回来务工。“以前东奔西走打工,挣钱不容易。现在好了,我们两口子都在这干活,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再加上养羊养猪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姜金文说。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对于今后的打算,许尔财说,发展产业是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要发动农户的积极性参与蔬菜种植,真正把本地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