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三版

民生有保障 幸福来敲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综述

 2019/10/10/ 21:38 来源:武威日报

“春风行动”送岗位专场招聘会现场。本报记者张秀芳 见习记者孙丽娟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丽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越织越密的社保网络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人社部门的指导下,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方针,围绕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人社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据统计,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8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7%;共有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万人;共有私营企业1.8万户,从业人员11.1万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91户,从业人员5万人。

  一

  “90后”大学生张文博大学毕业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机遇期怀着美好愿景回家了。对于未来,张文博踌躇满志,他获得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像我们这些大学生创业者缺少资金,政府的创业担保贷款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压力。”张文博说,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但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创业担保贷款是对大学生创业梦想的鼓励和支持。

  2019年,古浪县西靖镇圆梦新村农民石玉山被乡村公益性岗位聘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己可以靠双手挣生活费,收入稳定,对未来生活我充满信心。”石玉山高兴地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就业制度实现根本性变革。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劳动就业工作经历了从”统包统配“的计划体制到人力资源市场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体制的转变。1981年至1993年,招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2001年以来,我市坚持采取积极的就业措施,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就业目标责任制,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特别是从2005年起,随着新一轮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实施,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位置,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逐步得到落实。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和”零业家庭“成员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城乡就业工作。全市乡镇、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劳务派遣等工取得了新突破。

  市人社局副局长赵永庆说:“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首要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稳中求进、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据统计,我市城镇新增就业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年均达到1.1万人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再上新台阶,连续5年保持在2.2万人以上,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248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7%。

  二

  9月4日,“凉州人才”微信公众号又发布了新一期的招聘信息。“凉州人才”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人社工作信息、高校毕业生求职及企业招聘信息。求职者和企业通过公众号进行登记,就可以根据自己设置的条件,精准实现查找、推送、接收招聘信息等。

  近年来,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不断提升,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迭代升级。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逐步建立起覆盖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办理服务人员总数达到6万多人次,提供职业指导1.6万人次。

女工们在“扶贫车间”里分拣蘑菇。本报见习记者孙丽娟 韩筱蓓

  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有不少农民移民新疆垦荒。改革开放以来,出外务工作为广大富余劳动力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和重要的增收渠道延续至今。 1989年,为了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武威地区成立了劳务工作办公室,随着有组织输转开始,对外劳务输转的目的地、输转人数、劳务收入在逐年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劳务工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劳务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

  除了离开家乡务工,在家门口也能就业。走进古浪县大靖玉双地毯厂扶贫车间,妇女们娴熟地飞舞着手中的线,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张张精致的地毯。王环是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的村民,也是这些妇女中的一个。“现在,干完家里的活就来这里上班。”王环说,“一年我就能挣2万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心里也更亮堂了,只要肯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古浪县大靖玉双地毯厂是古浪县人社局挂牌的“扶贫车间”,已带动200余名妇女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有20户残疾人家庭,带动脱贫142人。家庭作坊式生产,工作方式灵活,是妇女不出家门创业挣钱的好路子,是脱贫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走出大山天地宽。通过将劳动力转移到异地就业,不仅使他们学到了技能,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为今后的返乡创业打下了基础。”市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作红对记者说。

  劳务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比逐渐加大。1990年到2018年,全市劳务输出74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48.58亿元,其中2012年至2018年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253.0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79.67亿元。劳务输转区域不断拓展。过去全市劳务输转主要向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等临省稳定输出,近几年我市积极落实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的要求,逐步形成面向天津、北京、上海、福建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全国各地劳务输转线路。输出的劳动力从业范围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农业建筑业、餐饮业为主,逐步拓展到铁路、油田、纺织、饮食服务、宾馆旅游、兵团农场。一批早期打工者经过艰苦创业,已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营业主或层次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劳务收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劳务输转形式更加多样,劳务品牌培训不断强化,增强了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2010年至2018年,全市劳务品牌培训农民工21000人。

  “就业规模由小变大,人才资源由少增多,劳动收入由低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决事关群众‘业有所就、人有所为、劳有所得’的民生问题上取得显著成就。”赵永庆说。

公益性岗位人员维护绿化环境。本报记者张秀芳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