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四版

在武威,遇见诗和远方——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2019/09/06/ 19:36 来源:武威日报

在武威,遇见诗和远方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民勤县“红旗谷”特色旅游村。

苏武“摘星小镇”局部。

武威雷台景区。 王曙

  本报记者李萍

  5月18日,在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成为彰显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打开了让世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感受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7月24日至25日,我市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十赛段金昌至武威段和第十一赛段民勤至腾格里沙漠赛段比赛,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名选手在初步感受我市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还体验了民勤的生态美景。

  8月1日,武威天马剧院举行交付试运营仪式,与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倾情相见。该剧院作为我市“三馆一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威文旅新地标,正逐渐成为我市的艺术“栖息地”和城市“新名片”。

  8月10日,以“弘扬凉州文化 推动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第三届凉州文化论坛在武威天马剧院开幕,国内文旅界知名专家学者和武威人民齐聚大剧院,共享凉州历史文化魅力,探寻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蕴含着文化底蕴的天马剧院,焕发出无限魅力和风采。

  ……

  一

  一个个文旅项目建成运行,一件件文化盛事不胜枚举。

  今年是我市文旅产业全面融合的一年。市博物馆、武威天马剧院建成投用,市图书档案馆正在布展,计划年内开馆运行。“两馆一院”以崭新面貌,呈现武威崇文尚学的“文城”姿态;一批发展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文旅项目落户武威,省内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全面实施。

  今年也是我市文旅市场迎来艳阳天的一年。1至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14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7亿元,增幅分别位列全省第6位和第1位。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来,随着第三届凉州文化论坛、民勤大漠艺术汇等全省“一节一会”分项活动和纪念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的举办,全市文化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迎来全年接待高峰。

  时间流转: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1513.8万人次,是2011年的5.91倍、1996年首次统计的39.8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4亿元,是2011年的7.14倍、1996首次统计的301.4倍。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更是一组坚定信心的数据。

  透过数据,我们的耳际又回响起市委市政府铿锵有力号召——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透过数据,我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奋力赶超的决心和力量——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和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纵观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来抓,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迈上了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崛起的快车道。

  我市文旅融合靠什么华丽转身?

  二武威,天马的故乡,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7年6月1日,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至此,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头戏”。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我市势在必行。

  市委书记柳鹏说:“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像文化旅游产业这样,同时吻合综合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共享产业发展理念内涵和精神。”

  柳鹏还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实施‘旅游+’,能加出100多个行业和部门。就是说,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到5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武威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相互碰撞、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高雅绝伦的西凉乐舞、特色鲜明的西夏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武威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内涵博大,底蕴深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魅力。

  武威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西藏纳入中央行政管辖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天梯山石窟、千年古刹大云寺、鸠摩罗什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0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拥有馆藏文物5.17万件,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武威人民的巨大财富。

  境内自然景观富集,有雪山天池、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绿洲和大漠戈壁,多样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姿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魅力独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6处,3A级12处,2A级4处。其中有雷台景区、文庙景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白塔寺、沙漠公园、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4A级旅游景区6处。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铜奔马”自1969年9月22日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以来,曾多次出国展出,引起世人极大兴趣,一度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热潮。1983年10月,被原国家旅游局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丰富的资源禀赋,给予了我市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得天独厚的条件。

  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是高成长性、高带动性、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市委提出的思路和举措,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和建设旅游强省等部署要求,也符合武威实际,顺应全市群众意愿。

  文旅气昂昂,绿城清粼粼。

  2018年7月20日,我市召开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这是一次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凝聚共识力量,文旅产业启航扬帆的大会。市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文化旅游产业再次定位,把文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龙头,着力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山鸣谷应,风生水起。这一宏伟战略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大家纷纷认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是推动武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委的决策定准了“盘星”。

  两年多时间,我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打响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品牌,凉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推武威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的新引擎。

  三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我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规范、有序务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崛起的新动能来打造,以旅游为体、以文化为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起点编制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系列规划,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绘就了科学蓝本。把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交通革命“三项革命”,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城市功能完善行动、绿地倍增行动“三项行动”,配套旅游功能,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全面塑造文化旅游名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

  先后出台《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等,从资金、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人才培育、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等方面,分别制定40条和21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设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扶持,激发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总体布局上,我市规划打造一心、五园、三带、四区,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交通区位突出的区域聚集,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具体实施中,坚持做到为生态留足空间、为文化留足空间、为公共服务留足空间;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商业开发为生态让路、为文化让路、为公共服务让路,注重城市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的提升完善,促进城市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借助文化旅游的灵魂和载体,我市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文化+”“旅游+”遍地开花,文旅融合效益日益凸显。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晓峰富有诗意的阐释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表达方式。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密不可分。作为‘诗’的文化、作为‘远方’的旅游,‘诗和远方’代表的是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从简单的看风景到感受历史的底蕴。这既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又是丰富旅游产品、创新载体的绝佳方式。”他说,实践证明,文旅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会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

  四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动力之源。我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谋划和实施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力强、打基础、利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项目。

  武威雷台,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无可替代的文化旅游资源宝库。

  去年10月26日,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我市充分挖掘武威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0.6万平方米,投资约58.5亿元,借助“铜奔马”的驰名品牌,依托雷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利用公航旅的企业品牌,通过发掘汉代历史文化、天马文化,提升改造雷台汉墓遗址公园及周边文旅设施,建设辐射汉风文化旅游、艺术创意体验的特色旅游综合体,打造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文创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5A级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创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主题景区公园。

  今年入春以来,武威雷台景区东面,规划总用地面积1299.2亩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有序施工。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4.92亿元。完成三大博物馆、葡萄美酒文化产业街区基坑开挖,正在建设综合服务接待中心,C地块非物质文化遗产厅、非遗体验馆,C区河西文化旅游步行街。这既是甘肃目前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更是全省文化旅游项目样板工程。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名片,更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去年10月5日,我市启动李铭汉故居修缮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全力保护历史风貌,保存传统格局,使修缮后的故居“修旧如故”,延续传承了武威历史文化根脉。目前,李铭汉故居正在进行陈列布展,即将对外开放。

  我市文博专家党寿山说:“对名人故居进行修缮,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更是对名人精神与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故居的存在,为我们提供深远丰厚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

  古民居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所系,是能张口“说话”的历史文化。

  今年5月6日,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文物建筑古民居院落保护修缮工作开始实施,文庙、古钟楼和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同步进行。

  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是我市确定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占地464亩,总投资概算约37.5亿元。现有32处古民居院落需保护修缮,其中文庙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古民居院落8处,古钟楼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古民居院落10处,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古民居院落4处。

  天梯山大景区精品民宿即将建成投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提升改造及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武威温泉度假村、普康田园综合体、天祝乌鞘岭国际滑雪场、民勤沙漠雕塑艺术主题公园等一批由社会资本投入的重点项目建成投运,培育了我市文化旅游拳头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今年1至7月,全市实施文化旅游项目60个,完成投资15.82亿元。

  同时,天梯山大景区精品民宿即将建成投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提升改造及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武威温泉度假村、普康田园综合体、天祝乌鞘岭国际滑雪场、民勤沙漠雕塑艺术主题公园等一批由社会资本投入的重点项目建成投运,培育了我市文化旅游拳头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

  五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首诗,住着一个远方,武威便是你说走要走的地方。这里,有诗有风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吟诵这首荡气回肠的边塞唐诗,让无数游客对武威心生向往。

  9月,武威天高云淡,秋意盎然。雪域高原上绿波荡漾,轻纱薄雾缭绕着白色的毡房,微风传来奶茶的醇香。蓝天白云、草原雪山、葡萄美酒,还有那云卷云舒的田园风光,给了人们诗一般的幻想……

  8月9日,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在七组村民韩生虎家新改建的民宿小院里,干净纯朴的女主人正在精心归放屋中的一书一物。想想过去,憧憬往后,她难掩心中喜悦:“再过几天,我家小院就可以正式接宿了,到时一定很有人气。”

  小院是典型的西北民居风格,院中花草飘香,树木葱茏。绿植下,一张原木小桌,桌上一壶清茶,一盘水果,桌边一架秋千,为古朴的小院平添了些许童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致,让记者眼前一亮:好一处清静幽雅的安栖之地!在这样山水环绕的地方,与好友相伴,品茶听曲,傍晚与村民翩翩起舞,该是多么的惬意。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我市启动天梯山大景区精品民宿项目,把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七组定为试点,以“合作社+国投公司+农户”的建设运营模式,由张义镇负责成立灯山村旅游产业合作社,市文旅集团以国有资金投入合作社,动员有意愿参与民宿的农户以资金、宅基地和房屋等资产入股合作社,打造全市具有示范性、典型性的精品民宿。目前。精品民宿项目顺利推进。

  入夏以来,我市乡村旅游持续火爆。武威开心农场、凉州区羊下坝四沟现代农业绿色生态旅游村、民勤县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推出生态采摘活动,备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热捧,大批游客纷纷涌向乡村,踏青赏花、采摘草莓、品尝农家菜、体验田园风光。蜻蜓开心农场游乐场推出的亲子体验活动,吸引了家庭游;普康田园综合体、古浪金水源、天祝藏韵风情园等极具特色的农家乐也受到市民和游客青睐。大家吃乡村美味、住农家小院、睡农家土炕、听华锐藏歌、赏牡丹花海,尽情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田园乐趣。

  置身大漠,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和星空的神秘魅力。每到夜晚,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民勤县苏武沙漠大景区内的“摘星小镇”,绚烂星空与高科技建筑相衬相映,呈现出大漠梦幻仙境,引来一波又一波游客观赏。

  红旗猎猎首创旅游新村,谷水汤汤滋润秀美山川。进入5月,民勤县重兴镇“红旗谷”,以其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该景区在重点围绕“鱼”特色、做足“吃”文章的同时,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讲好生态演变、治沙兴水、农耕文化、驿站轶事和民间故事,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张义镇灯山村精品民宿、苏武“摘星小镇”、“红旗谷”特色旅游村,是我市推进“全域旅游”战略构想,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我市按照“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吃好饭”的标准,规划编制《武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旅游资源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使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质量与品位快速提升。今年,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村、重兴镇红旗村,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天堂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靓丽名片。

  今年1至7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38.77万人次,同比增长73.5%;实现旅游收入6.65亿元,同比增长54.7%。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游,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徜徉武威,与蓝天相美,与雪山相映,你只想停下脚步,与远山对视、宁静共话,品时光静好、岁月安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