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四版

五凉文化:五百年延绵一脉

 2019/08/09/ 18:14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 赵广军

  在武威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五凉文化当属其中最绚丽的一朵浪花。五凉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历史文化。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有“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延绵一脉”的论断。

  五凉文化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指建立在今甘肃西部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割据政权,即张寔建立的前凉、吕光建立的后凉、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李暠建立的西凉。可以说,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在武威就是五凉政权的兴衰历史,五凉文化就是五凉政权所创造的文化。

  形成因素独特

  十六国时期的武威,成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的一个重要节点,充当了承上启下、承西启东的角色,逐步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民族宗教特色浓郁的五凉文化。

  河西走廊东控关陇、西连西域,南依高山、北临大漠,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五凉时期,中原动乱,北方偏安,武威相对的独立和安定,成了中原避乱者的乐土。其中的硕儒贤哲以中原文化使者的身份,在凉州或参政为官,或著书立说,或收徒授业,加上本地众多文人学士的推动,中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本土文化在凉州融合传播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希腊、罗马、印度文化涌入凉州,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诞生了汲取多种文化特色的五凉文化。

  五凉政权的统治者也注重发展经济文化,重视儒学,广纳人才。前凉、西凉统治者出身于陇右士族世家,重视文化建树顺理成章;后凉、南凉、北凉建立者长期深受汉文化的浸淫,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推动着五凉文化的形成。在统治者的亲自参与下,众多学者士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最终促成了五凉文化的诞生。

  战争对本土民族来说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客观上又促进了历史进步和民族融合。汉族与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开发建设凉州,互相吸纳了各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也为五凉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融合的斑斓色彩。因此,五凉时期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西域文化,成为多彩多姿的五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涵丰富多样

  特殊的形成发展原因,使得五凉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农耕文明发达。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绿洲上,自古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五凉时期,大量中原流民进入凉州,得益于中原农耕技术,河西地区农业耕作水平迅速提高。凉州出土的一些墓葬壁画中,就有彩绘的牛耕、牛拉耙耱,以及打链枷、扬场等生产活动场景。张骏《东门行》里“嘉苗布原野,巨卉敷时荣”等诗句,描绘了优美醉人的凉州郊野风光,从侧面反映了凉州农耕文化的发达。

  王都之城崛起。早在先秦乌孙驻牧河西时,凉州就有原始聚落赤乌镇,匈奴在此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前凉张轨大规模营建武威城,姑臧城已发展到七城。姑臧七城及城门名称来历多依汉制,采用我国传统阴阳五行命名,表现了“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的特点。张氏修筑姑臧城,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宫南市北的王都建筑布局,创造了一反旧制的宫北市南的新格局。简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都城格局,其源头可追溯到前凉张氏修筑的姑臧城,学界把五凉时的姑臧城称作中国王都的鼻祖,更是五凉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颗璀璨明珠。

  儒学蔚然兴盛。五凉时期的统治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尊崇儒学,倡导并实施汉化教育。前凉张轨到任后,针对当时学业沉陨的状况,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同时,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境内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除官办公立学校外,民间私学也很昌盛,《晋书》中有五凉不少私塾大儒如郭荷、宋纤、宋繇、刘昞等的传记,他们广招学士,儒学之风蔚起,推动了学术传播,私家著述之风颇盛。此外,张、李、宋、索、段、阴、令狐等“河西著姓”逐渐兴起,集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为一体。这种政治文化氛围,促使凉州历史文化空前繁荣。

  礼遇贤能士人。五凉统治者对一些硕学大儒都“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授馆职从教习文,他们为五凉政权出谋划策,同时也保存了五凉文化。除了提拔重用本土学者士人,张轨积极接纳妥善安置、量才录用避难河西的名儒。南凉秃发乌孤广招人才,西凉李暠效法汉魏察举制度,北凉沮渠蒙逊广开言路选贤任能,敦煌名儒刘昞则备受各朝重用。

  佛教兴盛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上最混乱、民众最痛苦的时代,同时又是精神文化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五凉时期,凉州佛教兴盛,寺院遍布各地,成为北方佛教盛地,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讲经译经活动非常活跃。沮渠蒙逊并不满足于拜僧译经,又在凉州南山大规模凿窟造像,河西石窟林立,位居全国之首,天梯山石窟即开凿于此时。

  国乐凉州乐舞。五凉时期,随着中原流民涌入凉州,音乐、舞蹈也随之传入。在凉州与西域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胡声”的加入成为一种趋势。后凉吕光远征西域东归时,运龟兹乐舞艺人到姑臧,编成一支庞大的乐舞队,将大量龟兹乐曲加以改编,与河西地区的中原乐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舞。后凉乐舞集曲调欢快、舞姿骄健、轻盈柔婉、婀娜多姿于一身,手眼步身变化无穷,舞蹈语言相当丰富。凉州乐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秦汉乐》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隋朝时确定九部乐为国乐,八部都是从凉州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旧唐书·音乐志》说《西凉乐》“最为闲雅”,唐代河西乐舞的顶峰是《霓裳羽衣曲》。

  文学粲然可观。五凉文学是中原、河西及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河西及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元交融的精神特质,主要成就在散文、诗歌和辞赋三个方面。这在《晋书》《北史·文苑传》《十六国春秋》《隋书·经籍志》等典籍中都有记载,说明五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北方以至南朝也有一定影响。五凉文学创作成就居于当时北中国之首,是十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建安,下启隋唐,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文学难分伯仲。

  影响广泛深远

  作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结合的产物,五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广泛深远。

  五凉时期,“河西著姓”大族崛起,名流云集,教育发达,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加上统治者的重视,授徒求学之风浓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在北中国赢得了“多士”的美称。这一大批饱学鸿儒通过著书立说,深刻影响了周边游牧民族的文化,现在已经泯灭的西夏文化就是力证。历代凉州人受到游牧民族文化影响,自古就以善骑射作战勇猛著称,凉州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五凉文化直接推进了北魏鲜卑拓跋氏吸收汉族文化的进程,对孝文帝改革以及对后来中原文化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凉之后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寓寄凉州的中原学者和河西本土学者大量东迁,中原大地激荡起五凉文化的余波大澜。凉州地灵人杰,出了不少名家,北魏早期的文人胡叟、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等都来自凉州,知名历史名家有刘昞、阚骃、昙曜、张骏等。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深受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十六国以来,河西是当时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初步汉化后,再向东流。”充当输出输入载体的,就是“永嘉之乱”后,避居凉州的中原士族、河西士族、守边将士,以及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僧侣和外交使者等。

  中原传统文化在河西得到继承和创新,并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反过来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复兴。当中原大地中国传统文明遭到灭顶之灾时,随着大批中原流民的西迁,带来了优秀的家学传统和众多的中原文化典籍。这时,河西学者向江南奉献了许多文化典籍和著述,有不少是河西珍藏的孤本,加上大量的佛经译本问世,使河西成为保存、继承、创造、奉献文化最多的地域文化中心,对中原文化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