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二版

拧紧“水龙头” 做好“水文章”

 2019/05/30/ 19:38 来源:武威日报

  拧紧“水龙头”  做好“水文章”

  ——凉州区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杨鹏元

  夏日,行走在凉州大地,一条条U型水渠纵横交织在广陌田野上,一片片覆盖着地膜的农田望不到边,一排排滴灌设施在地膜下向远处延伸。今年,凉州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理念,积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谋划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水权水价改革、水管体制改革、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完善制度体系等节水行动,把节水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立机制  规范全社会用水行为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面对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实际,凉州区从机制上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扎好制度篱笆,建立节水约束规则。

  该区从规范用水、节水、管水入手,建立完善水权分配、管理、保护和交易机制,加快推进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初始水权明晰到17.48万用水户。制定出台涵盖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水价改革、用水计量控制、节水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探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制定《农业节水奖励办法》《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办法》等,将高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换装纳入财政补贴。在各镇组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各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明确了水资源层级管理的职能职责,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水管单位、镇水资源管理机构、用水户协会、灌水小组“五位一体”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了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有序、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引导、规范全社会的用水行为,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实现依法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精细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精细化管理,是节水工作的要领。凉州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推进用水管理向基层延伸,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镇并加强考核,着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在用水管理中,该区健全五级水资源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着力构建完善取用水计量监测体系,规范水资源管理程序,严格落实水资源利用过程性控制。积极利用非常规水,大力提高中水利用水平。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进一步细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和责任考核“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不断强化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和过程控制,严格落实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持续提高用水效率。不断规范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程序、节水“三同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从严从紧严格执行。

  分类施策  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覆盖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为此,凉州区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

  在农业节水方面,依托工程和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至目前,已累计实施高效节水农业95.67万亩。通过农艺节水技术的全覆盖,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用水比重进一步降低,用水效率不断提高,节水能力显著提升。

  在工业节水方面,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组织重点用水工业企业建立节水台账,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工业企业生活用水定额管理,组织开展水平衡测试,做好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的统计分析及监管,同时加快用水大户的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和清洁生产,普及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和废水“零排放”等节水技术,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断提高,全区中水回用率达到35%,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2.14%。

  在城镇节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及节水新技术应用,淘汰落后产品与技术,实施用水器具更新。以机关单位、宾馆饭店、学校、医院、企业、居民小区为单元,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和园林绿化节水改造,同时全面推进宾馆、餐饮、娱乐、洗浴、保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扩建和更新改造工程,大力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提升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质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