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一版

锻造“蓝领创客”团队

 2019/05/14/ 18:37 来源:武威日报

锻造“蓝领创客”团队

——记国网武威供电公司李延斌劳模创新工作室

  本报记者李萍

  在国网武威供电公司有这样一间工作室,它将职工日常工作中的小发明变为企业创新创效的“聚宝盆”,它就是李延斌劳模创新工作室。

  说起李延斌,这个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同事眼中的“大拿”。他曾经是一名特种兵,从部队转业到电力企业,脱下军装的他依然以军人的奉献担当、攻坚克难要求自己,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和他的团队孵化出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锻造出了一支立足解决供电领域实际问题的“蓝领创客”团队。

  近日,记者走进李延斌劳模创新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创作空间。这里记载着李延斌和多名创新能力强、甘于奉献,在电缆试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专长的年轻骨干组成团队的工作历程。

  工作室房间宽敞明亮,正中间摆放着一张会议长桌,简单质朴;墙上悬挂着工作室简介、劳模介绍、团队成员风采展示、工作职责、成果展示、本年度创新思路和计划、研发项目等图板;一张张奖状摆放在靠窗户的台面上,和墙上的一面面锦旗相互映衬,显得格外耀眼。

  是的,这里便是激发创作、引发碰撞、迸发灵感的李延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开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业务创新的人才汇集地。工作室拓展了弘扬劳模精神的新途径,为展示劳模时代风采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劳模的感召力,让公司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工作室团队有21人,平均年龄35岁。今年55岁的李延斌中等个子,皮肤黝黑,是团队中的老大哥,但他从不以“老大哥”自居。

  “我的团队里都是兄弟,大家干活时拧成一股绳,只为一个目标。如果我是一粒种子,团队就是一块土壤,能培养出一批劳模,获得好的收成。”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李延斌向记者这样描述他与工作室团队的关系。

  李延斌有一句座右铭:“不管身处任何岗位,忠诚履责、无怨无悔。”工作期间,他担任过配电抢修班和带电作业班班长,长期驻扎一线,忘我地投身于武威电网建设大潮,见证了武威电网的飞速发展。因为这种“忘我”精神的存在,李延斌走到哪里,光环就跟到哪里,先后被评为优质服务标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学雷锋标兵、优秀员工等。

  除了个人荣誉,近3年来,创新工作室也获得了多项集体荣誉:甘肃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只要碰到技术方面的难题,李师傅不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允许有专业上的死角。”李延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工作室成员杜杰崇拜的“偶像”。

  正是凭着这种对电力事业的满腔热情、对业务技术的孜孜追求,创新工作室在汗水与磨砺中,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先后有1人被授予国网公司优秀班组长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优秀专家后备人才称号,6人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或安全生产标兵,2人被评为武威市技术能手,2人被评为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安全生产标兵”。

  荣誉接踵而来。前不久,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命名为2019年全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表彰,更是鞭策。

  “创新只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的一种手段,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创新工作室成员辛国宝告诉记者,他们日常的检修采取零点检修,尽可能减少用户感受到的停电时间;或采取带电作业的方式,尽可能不停电或者缩小停电范围。

  简单朴实的介绍背后是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面临的可能是高空作业和高电压的威胁,亦或是昼夜恶劣的天气,甚至还有用户的不理解和埋怨。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都需要用心去做,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服务社会。

  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创新工作室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便携式杆塔电缆搭头辅助装置的研制》《电缆头制作辅助架的研发》及《旁路作业辅助工具的研制》3项成果分获系统内优秀QC成果一、二、三等奖。比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成果目前已在电缆运检、带电作业、配网抢修等多个专业中发挥作用,有效提升了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使广大市民用电体验更满意。

  “工作室为年轻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大家的创新想法能在这里得以实现,攻克技术难题,对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电力施工培训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李延斌说,下一步,工作室将充分发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努力成为国网武威供电公司企业文化的传播地、劳模精神的传承地、技能技术的传授地,成为公司干部职工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