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二版

青土井的“绿色卫士”

 2019/01/23/ 17:02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 姜新文

  “大寒”时节,遍地寒霜,民勤县东湖镇青土井一带连绵起伏的沙丘上,40岁出头的曾令龙扛着铁锹,穿行在梭梭林间,嘴里呼出的热气,把眉毛、额前的头发和帽沿都“染成”了白色。

  “这些天是全年最冷的日子,每周我都来这里禁牧防火巡查,加强梭梭管护,确保来年成活率。”曾令龙说。

  曾令龙出生于头道湖,亲历了沙进人退的变迁。高中毕业后,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创业梦想外出淘金。

  “当时主要在外面搞中药材收购,积累了一点经验后,想到家乡也具备发展中药材的条件,就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事。”曾令龙告诉记者,一方面可以治沙造林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发展沙产业,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毅然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与老一辈治沙人防沙治沙的做法不同,曾令龙要成立治沙造林公司,走林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从“防沙治沙”向“沙里淘金”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011年,他注册成立了博龙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青土井承包沙漠,开始栽植梭梭。

  老人们讲,青土井原来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随着生态恶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才变成了连绵的沙丘。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曾令龙没有丝毫退缩,他凭着发展沙产业的满腔热情,自筹经费,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海荒漠中,与肆虐的黄沙展开了持久的“博弈”。“第一年在这边栽了大概有8000亩左右,因为缺乏经验,有些区域没有埋设沙障,好多梭梭都被风吹掉了,成活率大概只有60%。”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曾令龙不由皱起了眉头。

  青土井西面几间破旧的小屋,就是当年曾令龙和工人们住过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条件不行,睡觉搭着帐篷,每天人困马乏,躺进帐篷就睡着了。沙漠里风大沙多,一觉醒来,满脸都是沙子,连耳朵里、嘴里都是。饭吃完碗底一层沙,条件相当艰苦。”曾令龙回忆说,看到栽植的梭梭顽强存活下来,光秃秃的沙漠逐渐披上绿装,他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

  2014年开始,曾令龙又陆续在长势较好的梭梭林中嫁接肉苁蓉。“到现在共栽植了23000亩梭梭。最早栽下的梭梭现在已经有1米左右,最高的有1.5米,明年开春,早期嫁接的肉苁蓉也能有收益了。”曾令龙乐呵呵地说。

  如今,昔日寸草不生的青土井,已经初显“沙产业”雏形,郁郁葱葱的梭梭林,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除了梭梭嫁接肉苁蓉,曾令龙还把目光盯向当前中药材市场走俏的锁阳。2017年开始,他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引进开发了白茨嫁接锁阳技术,共嫁接锁阳15000亩,预计3年后就可达到丰产期。

  “明年开始,打算把梭梭成活不好的区域先压沙再补植,力争建成50000亩左右梭梭林基地,全部嫁接肉苁蓉,逐步做大做强沙产业。”展望未来,曾令龙信心十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