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日报  >  一版

真情帮扶暖农家——凉州区脱贫摘帽系列报道之四

 2018/11/09/ 20:56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 张尚梅

  见习记者 孙丽娟 韩筱蓓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凉州区把脱贫攻坚与行业部门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帮扶力量相聚合,创新帮扶方式、凝聚帮扶力量,形成各个方面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深入群众,摸清村民家底子

  炉子上火烧得正旺,烤土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凉州区就业局干部张国华坐在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前若有所思。过冬了,村上的留守儿童家里有煤吗?储存的土豆是否长芽了?不行,得去看看。

  “吃个土豆再去。”张国华似乎没听见队友的劝说,穿上棉服径直向外走去。

  自2015年11月张国华来到凉州区金山镇炭山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以来,这里俨然成了她的娘家。

  3年多来,张国华入户时把“你家”变成了“咱家”,打招呼时多是大哥兄弟,说群众话、唠群众嗑,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了“村里人”。

  多年以来,炭山村因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群众“等、靠”思想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村上来了帮扶队,炭山村面貌变了样。

  本着“不让一位困难群众受冷落,不让一个困难家庭掉队”的原则,张国华和队员何富才及镇、村干部一行人,深入细致地对特困群体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特殊困难群体的真实家底,分类建立了工作台账,通过采取经济救助、生产帮扶、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救助措施,最大限度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张国华的手机里,存有200多户农户的电话号码;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她更是了如指掌。

  3年来,炭山村新修了道路、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文化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27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到金山镇集中收缩式安置移民点,住上了新房。

  张国华只是凉州区帮扶干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凉州区整合帮扶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和镇包村干部446人,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85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摸穷底、真帮扶。

  扑下身子,探索扶贫新路子

  2017年10月的一天,武威第十中学的10名优秀教师赴武威第十一中学进行为期一天的结对帮扶活动,给山区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感受。

  “我喜欢这节数学课,老师的教学让我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武威第十一中学九年级学生张红霞说,武威十中老师给她们上的《弧与扇形的面积》一课,让她记忆深刻。

  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是结对帮扶活动的重要内容。凉州区坚持精准扶贫与行业部门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帮扶力量相聚合,积极动员和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推动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今年45岁的李登华是原谢河镇石岗村七组村民,家里仅靠3.6亩地的玉米为生,家庭生活困难。凉州区畜牧兽医局干部王新华是他家的结对帮扶干部。为了能尽快使李登华家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王新华鼓励他们发展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为主的富民产业,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设施建设、良种繁育、饲养管理、安全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生产的合理性、发展的长效性。 

  在王新华的不懈努力下,李登华一家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救助,并移民搬迁到邓马营湖,开启了新生活。

  凉州区采取多种帮扶措施,让干部走下去,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真扶贫、扶真贫、扶到根。选派8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为贫困村幼儿园配备教师110名,选派13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贫困片区中小学送教下乡,选派154名城区医院执业医师到贫困片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多点执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区239名党代表、614名人大代表、169名政协委员、38名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86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帮扶资金150.95万元,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走出机关大院、走进农家小院,与村干部共话集体经济发展,与结对“亲戚”共聊家长里短,与有关部门共商脱贫大计,带着真心与真情、关怀与暖意,干群距离变得更近。

  沉下心来,贴近群众办实事

  11月2日,在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80多岁的吴全坐在院里,心里暖融融的,调解了五六年的赡养问题终于有了结果,儿女们一致同意了村上帮扶队调解的赡养方案。

  “多亏了帮扶工作队,家里的困难得到了解决,我也能安心务工了。”村民赵美英说。

  “现在的村庄多漂亮,有路灯,有花坛,有广场,还有致富产业。”村民马慧兰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对帮扶干部的感激之情。

  这是两年多来在头畦村呈现出的可喜变化。自凉州区全面推进“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各区直帮扶单位创新扶贫工作载体,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帮扶活动,用一句句贴心的话语和一件件暖心的实事,给老百姓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做好贫困户脱贫档案比较烦琐,耗时耗力,这既是对工作组耐心、韧劲的考验,也是一种责任、担当的考验。“首先要弄明白,我们来是干什么的?能做成什么事?”头畦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卢有育说。

  凉州区开展帮扶干部“结对扶”,由27个市直单位和115个区直单位帮扶85个贫困村,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帮扶单位全覆盖。实行机关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全区7260名干部帮扶20631户贫困户,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2015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为贫困村争取项目602个、落实资金6.03亿元,为贫困群众办实事22436件。扎实开展“百村万户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召开群众知情会1108场次。大力推行“支部+N+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组建贫困村产业链党组织24个,培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255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头人100名,选派85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和移民村担任第一书记。

  使命在召唤,梦想在延伸。一名名平凡的干部职工和当地群众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在帮扶路上谱写着一曲又一曲“下乡赶考”的人生华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